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的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不仅是一次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深刻领悟,更是一份面向新时代档案事业的战略宣言。这场会议传递的核心信息在于:档案工作正从历史的“保管者”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转型,成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
历史方位: 会议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置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的关键节点,强调其凝聚力量、擘画未来的重大意义。这要求档案工作必须自觉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服务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核心目标。
核心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十五五”规划建议》被定位为根本指引。档案部门深刻认识到,过去成就的取得(“十四五”)和未来蓝图的实现(“十五五”),根本在于党中央的领航掌舵和科学思想的指引,必须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保持昂扬斗志和战略定力。
制度优势: 会议特别点明“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党的治国理政重要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这意味着编制好《“十五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本身,就是发挥制度优势、服务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
会议对档案工作的定位实现了显著跃升:
从基础支撑到战略支撑: 明确档案工作是“事关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支撑性工作”,其作用已超越传统保管,深度嵌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核心功能三维拓展:
存史: 聚焦主责主业,强调保管好红色档案(守护初心使命)、记录留存好新时代奋斗历史(见证伟大复兴征程)。
资政: 明确提出要“更加重视档案作为一种治理工具、治理手段的作用”。这标志着档案工作从提供历史查询,升级为直接参与政策制定、社会治理的“智慧库”和“参考系”。会议要求聚焦“十五五”重要举措及时做好档案“收管存用”,正是服务决策的具体体现。
育人: 通过开发利用档案资源,为强国复兴“汇聚磅礴精神力量”,发挥其不可替代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
协同性与现代化: 强调档案工作要“更加重视与其他领域相关工作的协同配合”,并着力提升现代化水平,特别是拥抱信息化、数字化浪潮(电子文件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推动数字化转型,以适应时代要求。
会议部署了清晰的重点任务:
着力服务大局: 对标全会部署,找准定位,核心是科学编制并实施好档案事业“十五五”规划,确保档案工作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着力发挥核心功能: 将“存史资政育人”三大功能具体化,尤其是突出红色档案和新时代奋斗史的独特价值,服务于凝聚精神力量。
着力提升现代化水平: 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关键路径,电子文件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成为重中之重,是档案工作适应未来、提升效能的必然选择。
着力统筹安全与发展: 将档案安全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运用“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安全体系,并加快推进中央档案馆新馆建设,确保档案实体与信息的绝对安全,为发展筑牢根基。
会议对学习贯彻提出了操作性要求:
政治引领,以上率下: 强调各级党组织扛起责任,领导干部发挥“头雁效应”(领学促学、带头研讨、带头落实),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
学深悟透,务求实效: 要求通过多种学习形式(集体学、个人学、专题研讨)推动全会精神入脑入心,覆盖全员。
知行合一,推动工作: 核心在于“两个结合”: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与馆局实际工作结合。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思路、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具体举措。
冲刺当下,谋划未来: 要求全力以赴完成“十四五”档案规划收官任务,同时提早谋划明年工作,为“十五五”档案事业开好局奠定基础,体现强烈的紧迫感和前瞻性。
结语:守护历史,即是塑造未来。 当泛黄的卷宗被赋予“治理工具”的新使命,当电子代码承载起千年文明的记忆,档案工作便从尘封的库房走向了时代的前沿。中央档案馆的这次学习会,不仅是对国家战略的呼应,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在数字化浪潮中筑牢安全堤坝,在历史纵深里汲取智慧力量。它揭示了一个清晰的时代命题:档案工作者既是历史的保管人,更是未来的书写者。 每一次对红色档案的精心修复,每一座数字档案馆的拔地而起,都在为民族复兴的宏图添上不可或缺的注脚。当未来史学家回望这个变革的时代,他们或许会发现,最坚实的路基并非钢筋水泥,而是一代档案人守护的集体记忆与历史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