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长期保存则与其所处的环境控制密不可分,档案库房的温度、相对湿度的稳定都直接关系到档案的保存质量。温湿度分布不均,特别是窗边和空调风口等区域的局部差异,往往会导致档案材料遭受"隐性损坏"——这种损害初期不易察觉,但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最终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本文将系统分析档案库房恒温恒湿的重要性、温湿度不均带来的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档案库房恒温恒湿的重要性
1. 材料稳定性需求
档案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等对温湿度极为敏感。国际标准ISO 11799规定,纸质档案应保存在18-22℃、45-55%RH环境中,波动幅度需控制在±2℃/±5%RH以内。温度过高(>25℃)会加速纸张氧化、变脆,胶片粘连;湿度过高(RH>60%)会滋生霉菌、水解纤维素;湿度过低(RH<35%)则会导致纸张脱水变脆。
2. 抑制生物劣化
但当相对高的湿度下(RH>65%)曲霉、青霉等一类霉菌的孢子迅速繁殖后,又分泌出一系列的酸性物质,将档案的纸张、胶等等均腐蚀,使档案的文书、图表、照片等均遭严重的损坏。虫害(书虱、衣鱼等)在温暖潮湿环境(20-30℃、RH>70%)活跃,啃噬载体。恒湿机通过精准控湿(RH 45-55%)切断生物生存条件,减少杀虫剂使用。
3. 化学反应控制
阿伦尼乌斯方程表明,温度每升高10℃,纸张酸水解速率翻倍。恒温(如20℃)可延缓酸化。高湿环境促进铁胆墨水扩散、染料褪色,恒湿减少水解反应。现代档案包含电子介质(磁带、光盘等)和特殊载体(蜡封、羊皮纸等),对温湿度要求更为严格。
窗边区域因阳光直射可能导致局部温度升高,加速油墨溶解分散,使字迹模糊不清。空调风口附近则可能因冷风直吹造成局部湿度过低,导致纸张脆化开裂。温湿度波动会使材料因胀缩不均而产生内应力,易使其强度降低,产生变形。
高温高湿环境(22-32℃,RH 70-90%)特别适合档案有害生物生长繁殖。这些昆虫以纸张浆糊胶等为食,蛀蚀档案造成孔洞,被严重啃噬的档案文件则无法抢救。
温湿度波动会加速各种有害化学物质对档案材料的破坏。潮湿环境使纤维素水解,导致纸张强度下降;干燥环境则使纤维内部结构破坏,使纸张变硬变脆。
三、解决方案
由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光照度传感器、空调/除湿/加湿机等设备组成,实时采集各库房内的温度、湿度数据,依据预设控制逻辑规则自动运行调控。重点区域(密集架内、墙角、通风口)应加密布点,消除监测盲区。
将档案馆划分为核心档案库、普通档案库、查阅区等独立控制区域,各区域配备专属控制模块。珍贵档案区设置更严格参数(如18℃±0.5℃),采用变频技术、分区策略优化能耗。
构建一套"实时监测-智能研判-自动调节-分级预警"的闭环管控体系,能够针对温湿度异常、设备运行故障等突发状况实施快速处置(异常响应时间不超过15分钟),从而将环境参数波动严格控制在安全允许范围内。
对档案库房进行密闭处理,重点做好门窗的密闭设计,同时考虑自然通风需要。安装气暖设备、风扇或空调等控温设施,在春夏潮湿季节使用恒湿净化一体机进行去湿处理。
但更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却是那些由档案库房的温湿度的不均匀所造成的“隐性损坏”。通过实施智能调控系统、分区精准管理、多级预警机制和建筑设备优化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温湿度波动,将档案库房环境稳定在适宜范围(温度14-24℃±2,湿度45-60%±5),从而延长档案寿命,保护文化遗产。档案管理者应定期监测记录库房温湿度,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调节措施,确保档案材料的安全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