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抗日战争档案汇编》(以下简称《汇编》)新书发布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我国抗战档案研究与出版工作的又一重要进展。此次发布会不仅是一场学术与文化盛会,也让我们对曾经的历史记忆做了深的回顾,对民族的血脉所蕴含的磅礴的精神力量做了有力的弘扬和继承。本文将从多个维度解读此次发布会的深层意义与时代价值。
档案是历史最真实的记录。《汇编》的出版,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14年艰苦卓绝抗战历程的系统梳理与权威呈现。自2016年国家档案局启动《汇编》编纂工程以来,全国各级档案馆积极参与,累计出版图书136种、共计692册,涵盖内容极为丰富,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斗争、敌后根据地建设、日本侵华罪行、人口财产损失、民众抗日运动等多个方面。
此次发布的新书共6种56册,聚焦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建设与斗争史,首次公布大量未曾面世的原始档案,填补了抗战研究的诸多空白。这些档案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研究者、教育者、公众了解抗战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发布会特别强调,此次发布的图书“集中呈现抗日根据地的红色记忆,彰显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这一表述具有深远的政治与历史意义。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还通过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坚强防线。《汇编》通过翔实的档案资料,印证了这一历史事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动员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的战略智慧与实践能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档案详细记录了根据地在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工作、统一战线等方面的探索与成就,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构建起具有现代治理雏形的政权体系,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央档案馆副馆长、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李洁鸿在致辞中指出,档案部门将继续推进抗战档案的开发利用,不断提升编研水平,拓展利用渠道,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档案工作的系列重要批示精神。
这一表态体现了档案工作的多重使命:一是“存史”,即保存真实、完整、权威的历史资料;二是“资政”,即为党和政府提供历史经验与政策参考;三是“育人”,即通过档案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教育。
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档案工作不再局限于馆藏与研究,而是积极走向社会、走向公众,成为凝聚民族共识、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此次《汇编》的新书发布,正是这一使命的生动体现。
从学术角度看,《汇编》的出版为抗战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影印出版的形式,保留了原始档案的原貌,避免了人为篡改与解读偏差,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同时,这些档案的系统整理与分类出版,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便捷的研究路径。
此外,此次出版的图书涉及党建、政权、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有助于推动抗战史研究从单一军事视角向多维度、跨学科方向发展,进一步深化我们对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治理经验的认识。
对于出版界而言,《汇编》的持续出版也是国家重大文化工程的典范。中华书局等出版机构积极参与,体现了文化出版单位在传承历史、传播文明中的责任与担当。
此次发布会吸引了多家媒体和公众关注,也反映出抗战历史在当代社会中的强大影响力。随着《汇编》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将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抗战档案,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抗战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场精神与文化的胜利。通过档案的公开与宣传,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人民在抗战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团结一致、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
更重要的是,档案的公开也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抗战史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档案的国际传播与学术交流,中国抗战的历史地位将被更广泛地认知与尊重。
《抗日战争档案汇编》新书发布会的举行,不仅是一次学术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与对未来的精神动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这些档案将继续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激励我们在新时代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正如李洁鸿副馆长所言:“从红色档案资源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踔砺奋发、勇毅前行。”历史不会忘记,档案永续传承。让我们以档案为镜,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