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蜀道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档案与数据联合实验室的共同努力,由徐拥军教授主持编纂的《中国档案事业发展报告(2025)》近日正式出版。全书共计55万字,内容结构严谨,包括1份总报告、10份专题报告、5份信息化建设报告、9份行业报告和2个附录。报告以2024年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总体格局和最新态势为着眼点,依托档案学系统研究方法、翔实的一手调研数据与多维度研究视角,全景式展现档案事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年度进展与创新突破。
报告延续了前两版的学术传统,在内容和结构上进行了创新,对2024年档案事业的发展动态做出了全面总结,提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研究领域全面,调研范围广泛,收集了大量权威数据并采用多种形式呈现,具有不可取代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该报告的出台有着深刻的政策背景。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这是首次以两办名义印发档案事业专项规划,在新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各级档案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实施档案法和新颁布的档案法实施条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中国档案事业发展报告(2025)》的出版对于推动档案事业的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让读者了解档案事业的发展情况,而且能够为接下来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报告顺应社会发展,具有时代特色,为未来档案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让档案事业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报告依托翔实的一手调研数据,全面反映了2024年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状况。虽然具体数据需要从报告中详细提取,但可以确定的是,报告包含了以下方面的统计信息:
档案资源建设情况:全国档案馆馆藏增长情况,重点领域、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项目建档工作成效
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开放档案数量、档案利用人次、编研资料出版情况、档案展览举办情况
档案信息化建设: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成果,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进展
档案安全保障:馆库设施改善情况,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和排查工作成效
专家评价认为,《中国档案事业发展报告(2025)》研究领域全面,调研范围广泛,顺应了社会的发展且具有时代的特色,收集了大量权威的数据并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呈现。官方评价指出,报告具有不可取代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不仅能够让读者了解档案事业的发展情况,而且能够为接下来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
从官方层面看,2024年档案工作服务中心大局有力有效,档案资政服务显著加强,各级档案部门普遍建立健全机制,整合研究力量,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各地区各部门中心工作,主动编报各类档案资政参考,报送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得到党委、政府和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
《中国档案事业发展报告(2025)》对档案事业未来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技术升级:推动AI技术在档案分类、智能检索、语义分析中的应用,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档案存证与防篡改中的应用,构建可信电子档案链
服务模式创新:从"保管者"向"数据服务商"转型,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中的档案数据全生命周期治理服务
区域协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跨区域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实现档案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利用
能力建设: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档案部门需要不断提升融入国家战略实施的能力
报告为"十五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要认真总结"十四五"时期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新征程档案工作的思路举措,更好地推动档案事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要对"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高质量谋划编制"十五五"规划,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真正发挥好规划对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导向作用。
以《中国档案事业发展报告(2025)》为标志,既深入系统地总结了2024年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成就,又对未来档案事业的现代化和高质量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对于推动我国档案事业更大更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伴随时代的不断推进,这份报告不仅将成为档案工作者的宝贵的参考工具,也将为政策的制定者、对中国档案事业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好的依据和更好的推动中国档案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的思想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