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至23日,国家档案局在湖北省武汉市举办全国数字档案室建设专题培训班,旨在贯彻落实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精神,统筹推进数字档案室的科学建设与管理,规范开展认定及相关工作。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档案主管部门、档案馆,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档案部门的120名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当前,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李洁鸿在开班讲话中强调,各级档案部门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思想再解放、认识再深化,直面转型中的问题,找准方法路径。此次培训的举办,标志着我国数字档案室建设进入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培训班重点解读了《推进机关数字档案室建设实施办法(试行)》和《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的修订内容,明确了建设指标及认定工作的最新要求。自然资源部、湖北省档案局分享了本部门推进数字档案室的经验,为参训单位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案例。
武汉大学的王平教授以“人工智能在档案工作的应用”为题,通过对人工智能在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智能的检索等方面的探索,深入地揭示了AI技术在档案工作的各个领域都具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培训班组织学员实地考察长江航务管理局档案中心,观摩其应用系统功能演示,深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湖北省作为数字档案室建设的先行者,已建成94家数字档案馆(室),其中包括4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和2家示范数字档案室。其“四轮驱动”模式(高位推动、示范带动、要素拉动、价值驱动)为全国提供了参考。此次培训进一步促进了跨区域经验交流,推动形成全国协同发展格局。
国家档案局档案馆(室)业务指导司副司长宋涌在总结中指出,参训学员需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实践动力,强化“建用结合”,提升档案数字资源管理能力。对这次的培训不仅解了转型中的共性问题手段,更通过对政策的深入宣贯、对档案工作的技术的及时的赋能和经验的深入的共享为机关档案工作的高质量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对数字档案室的统一的标准化培训,不仅能有效地避免了此类资源的无谓的浪费和重复的建设,更为重要的将推动了我们这个行业的向集约化、高效化的发展趋势。
在AI、BIM等新一代的技术不断的引入背景下,如武汉市城建档案馆的BIM模型的移交试点的不断的开展,档案的管理也就从单纯的纸面文书的管理逐渐的向更加高效的、更具可视性的、更具有智能的方向发展,未来技术的赋能也将成为档案管理的常态。
随着档案的数字化转型,不仅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治理大局,更能更好地满足民生的各类需求,如武汉市的城建档案馆就已将183万卷的档案全部实现了数字化的管理,从而提高对档案的查询效率。
这次的培训不仅标志了我国的档案事业迈出了向现代化、智能化的新征程,也为我国的数字档案室建设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篇章,将为我国的档案事业的发展开创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