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作为自治区党委直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十四五"期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标《"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制定了《"十四五"内蒙古自治区档案事业发展规划》。该规划明确了到2025年全区档案工作走向依法治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目标,部署了7个方面22项具体任务,重点推进档案治理体系、资源体系、利用体系、安全体系建设,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科技创新。
规划强调实施"科技兴档"工程和人才强档工程,要求各级党委落实规划组织实施领导责任,建立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将档案事业发展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强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益。自治区档案馆通过科学统筹和系统规划,树立了全区"一盘棋"思想,强化各级档案部门的沟通联系,形成了工作合力。
"十四五"期间,自治区档案馆不断加大档案保护投入,完成了一批重点珍贵档案的修复及数字化抢救项目。针对地区特色档案资源,实施分级分类保护策略,运用无损检测技术与修复工艺,有效延缓了档案载体的老化速度。
在推进馆藏清代、民国重度破损档案修复工作中,自治区档案馆严格按照档案修裱技术和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秉持"保持原貌、最小干预、适宜性"的修复原则,依据档案的破损类型、程度及数量,制定相应的修复方案。严格执行"档案出入库调卷、安全保管、预处理除霉杀菌、配纸调浆、托裱加固、裁切、质检验收、归卷装盒"等操作流程,并采用科学加固技术,提升了修复后档案的抗拉强度,延长了使用寿命。
"十四五"期间,自治区档案馆共修复馆藏破损档案18万余件(张),达成了"应修尽修"的目标,且修复效果符合数字化扫描标准,为数字档案馆建设、查阅利用及历史文献的长期保存奠定了坚实基础。
针对馆藏"蒙古文档案砖"揭粘这一难题,自治区档案馆与企业合作开展"新型低温无损'档案砖'揭粘研究及专用设备研制"项目。通过该项目,成功研发出一套用于"档案砖"揭粘的工艺及设备,从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层面有效解决了这一长期困扰档案保护工作的技术难题。
并充分融入了华北地区的协同发展大局,分别与京、津、冀、晋四省(市)的档案馆签署了《华北地区档案保护合作协议》,通过加强技术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大大提升了我区的档案的保护研究的能力和技术的水平。凭借对该跨区域的协同工作的深入推进,不仅在本地的技术上都取得了较好的解决方案,也为全省的档案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十四五"期间,自治区档案馆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凝聚研究合力,协同发挥优势,形成多元参与、协同高效的档案科技创新格局。截至2025年,会同自治区档案局组织申报国家档案局科技计划项目97项,列入项目计划11项。
这些科研项目聚焦制约全区档案事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如"档案管理在城市智慧供热中的创新实践研究"等民生领域项目获得立项。包头市组织推荐的《包头市数字档案馆建设》《建国初期包头市工业档案文献的研究与应用》等15项档案科技项目也获批自治区立项,位列各盟市之首。
自治区档案馆构建了科学的科技项目管理机制。依照《内蒙古自治区档案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对项目申报、实施与验收流程予以规范,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鼓励区域、行业内不同单位或跨区域、跨行业的单位联合进行申报,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科研格局。
乌海市档案史志馆通过档案部门与企业协同开展研究、联合申报的模式,构建了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选拔有档案科技专业人员和科研团队共同承担项目任务。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科研水平,也促进了档案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自治区档案馆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工作,加快档案资源数字化进程,推进数字档案馆(室)建设。通过修复后的档案满足数字化要求,为后续扫描提供了平整、清晰的纸质基础,大大加快了数字化工作进度。
2024年,自治区档案局、档案馆印发《2024年全区档案工作要点》,深入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力争在档案数字资源和数字档案馆建设方面实现新的突破。2025年工作要点进一步强调加快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加强全区档案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自治区档案馆积极探寻智慧档案馆建设之道,以创新之姿发力。大力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搭建,力求在档案管理领域开辟新局,促进信息高效流通与利用。部分盟市档案馆如乌海市档案史志馆,通过"档案管理在城市智慧供热中的创新实践研究"等项目,探索档案信息化与城市管理系统的深度融合。
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档案管理效率,也使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城市治理和民生改善,体现了档案工作"走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十四五"期间,自治区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显著增强,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党员干部廉洁文化教育基地""中小学生红色档案教育研学基地""第一批全区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2025年,自治区档案馆获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授牌,被正式确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场教学点,这一举措意义非凡,为相关教育教学提供了生动实践场所。
这些教育基地的建立,使档案馆成为开展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重要场所,充分发挥了档案"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
自治区档案馆通过举办各类档案展览,如"档案中的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馆藏档案珍品展""寻英雄足迹,铸忠诚之路 ——内蒙古自治区公安系统一级英模事迹档案展"等,积极传播档案文化,增强全社会档案意识。
这些展览不仅展示了内蒙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使档案工作更加贴近群众、服务社会,提高了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在档案保护与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系统性修复工程抢救了大量珍贵档案;科技创新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增强。这些工作为"十五五"时期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向未来,自治区档案馆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守正创新、真抓实干,扎实推进档案工作现代化,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档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