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国家档案局召开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工作会议,旨在总结“十三五”至“十四五”期间的建设经验,并统筹规划“十五五”发展路径。会议明确区保中心是国家档案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布局,其核心使命为:
技术攻关:聚焦前沿领域,着重发力于档案抢救保护、修复技术以及数字保存等方面。
区域协同:依托六大中心辐射全国(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安全与传承:保障国家重点档案实体与信息安全,支撑文化传承与国家记忆工程。
自2018年设立以来,6家区保中心通过验收并形成差异化发展模式:
北京中心(华北):
创新培训体系:制作视频教学片扩大覆盖,举办多期理论与实践结合培训班。
辽宁中心(东北):
人才梯队建设:培养百人技术团队,承办国家级青年工匠培训班。
浙江中心(华东):
机制优化:整合电子政务资源强化人员配置,组建技术专家委员会分领域指导。
广东中心(中南):
资源共享:服务区域重大活动,推动跨机构合作。
云南中心(西南):
标准引领:修复大量破损档案,牵头编制《档案仿真复制工作规范》行业标准。
新疆中心(西北):
区域协作:联合陕甘青宁推进技术交流与人才共育。
共性突破:各中心累计修复档案超5万页,制定技术标准3项,培训专业人员超500人次。
会议聚焦当前核心挑战并达成行动共识:
能力建设优先:
摒弃“等靠要”,通过技术创新与人才积累破解档案脱酸、灾害应急等痛点。
安全与发展平衡:
严格管控服务外包风险,强化自然灾害应对能力。
科研转化提速:
推动保护技术与新质生产力结合,加速成果推广(如浙江电子档案长久保存技术)。
会议明确未来五年关键任务:
技术品牌化:
建设国家级档案保护信息化平台,推动与高校、文博机构跨领域合作。
服务精细化:
开展小规模精准化培训,制作档案保护短视频普及技术知识。
区域联动深化:
复制“华北联席会”模式,建立设备共享与项目协同机制(如《保护中心设备共享管理办法》)。
国际视野拓展:
借鉴国外档案保护经验(如广东中心引入国际案例研究),提升技术对标能力。
本次工作会议标志着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从“基础建设期”迈向“高质量发展期”。随着六大中心技术特色日益凸显、区域协作机制不断完善,我国档案保护工作正逐步形成“技术攻坚—标准输出—人才反哺”的良性生态。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科研转化效率与全域安全能力,使档案保护成为文化传承的坚实底座,为构建国家记忆工程提供核心支撑。
更多详情可参考国家档案局官网报道及各省市档案馆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