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十四五”规划的收官,“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即将展开的2025年,正处于档案事业从“体系建设”向“能力建设”深刻转型的阶段。其不仅为国家的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还将文化的传承、数字革命与国家的战略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转型背景、核心任务及实践挑战三个维度展开解读。
一、转型背景:从基础构建到能力跃升
“十四五”期间,档案事业以“四个体系”(治理、资源、利用、安全)为框架,完成了数字化率显著提升、服务模式创新等基础性建设。 然而,内向发展导致的协同不足、赋能作用未充分释放等问题,促使“十五五”规划将重心转向能力提升。 面对科技革命与全球产业链调整的挑战,档案部门需以创新驱动融入国家战略,例如通过记录数字经济、文化强国等重大战略的实施过程,强化战略融入与业务协同能力。
二、核心任务:数字化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
档案资源数字化体系深化
规划强调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指引,加速档案资源跨地域、跨部门集成整合,构建全景式数据库。 例如,通过打造档案文化云平台,实现民生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并与“一网通办”平台协同,提升公众文化获得感。 同时,开发“专精特新”数字产品,如针对特殊人群的定制化服务,推动档案文化从“量”到“质”的转变。
科技管理体制创新
响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求,规划提出完善科技创新全流程管理,推动档案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具体措施包括探索人工智能在档案数据挖掘、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如构建“AI+档案文化”模式,发展沉浸式体验新业态。 此外,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通过“菜单式”服务打通基层档案文化需求“最后一公里”。
三、实践挑战:能力建设的多维突破
转型过程中,档案部门需克服三重挑战:
(1)战略融入能力不足,如何主动记录国家重大战略成果并转化为决策支持资源;
(2)技术融合深度不够,生成式AI等新技术在档案产业中的应用场景仍需拓展;
(3)基层服务韧性薄弱,镇村等基层档案资源配置机制待以完善。
对此,规划提出以“全域贯通”提升数据协同性,以“以虚促实”优化数字文化生态,例如通过跨区域供给机制增强整体发展韧性。
结语:在变革中书写档案事业新篇
“十五五”规划标志着档案事业从基础建设向能力驱动的历史性跨越。通过数字化深化与科技体制创新,档案部门不仅将强化国家治理的“记忆库”功能,更将在文化惠民、数字中国建设中释放独特价值。 由此推动了档案事业从传统的“文物”向现代的“信息资源”的历史性转型,也是档案事业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活力、实现更大发展的关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