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化的不断普及,传统的“纸质存储”的档案管理已悄然从“存”向“赋能”转型,而数字化的档案馆的建设就成为这一转型的关键的验收标准。它不仅关乎技术落地效果,更直接影响档案资源的长期价值与服务效能。万林科技将通过对数字化档案馆建设验收从功能的达标、数据的合规、安全的合格三个核心的维度来对其具体的判定流程的拆解,对从事这一工作的同志们都能更好的理清各个关键的环节。
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核心是“用数字技术解决档案管理痛点”,因此功能达标需围绕“系统能否支撑业务需求”展开。验收时,通常从三方面核查:
需评估硬件设施(如扫描仪分辨率、服务器性能)、软件系统(档案管理软件功能模块完整性)及网络连接(数据传输稳定性)。某县级档案馆在验收中通过随机抽查数据、检查项目材料及实地考察,重点核查了扫描设备性能与系统兼容性,确保数字化基础扎实。
扫描质量(如分辨率≥300dpi,确保图像清晰无缺失)、软件功能(如电子文件归档、智能鉴定)及硬件参数(如服务器存储容量)是核心指标。某高校的人事档案数字化项目均按照《纸质档案的数字化规范》(DA/T31—2017)的严格要求,对扫描文件的分辨率、数据的完整性及系统的安全性等都进行了逐一的核查,最终对硬件的参数达标性、软件功能的完善性等都给予了最终的确认。
邀请档案管理员、业务部门用户参与测试,收集操作流畅度、功能实用性反馈。数字档案馆验收时,通过现场演示与质询交流,验证系统是否满足“不同业务系统接口集成”“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等实际需求,确保系统真正服务于档案管理全流程。
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是其核心价值,数字化档案馆建设中的数据合规验收,正是对这些价值的“数字基因”进行校验。
采用将数据的各类信息(如文字、图像、声像等)均转化为可由通用设备的通用软件读取的标准的数字数据(如PDF/A、TIFF等)手段,为其长期的可读性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某县档案馆在完成400多万页纸质档案数字化后,对260万页文书档案进行扫描,数据格式严格遵循国家或行业标准;部分项目还要求采用XML等结构化格式,便于后续检索与共享。
通过对比验收的档案实体与目录的信息一一对应的无遗漏或错误的原则,确保了我们的工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某高校项目通过“四性检测”(完整性、准确性、可用性、安全性),确保扫描文件清晰完整,错误率低于万分之一;某县档案馆则通过随机抽查数据,验证数字化成果是否覆盖所有馆藏档案。
数字化数据需按档案分类体系组织存储,路径清晰可追溯。例如某区级数字档案馆示范项目要求“建立符合标准的数字档案库”,确保存储结构与实体档案逻辑一致;部分项目还要求定期更新索引,提升检索效率。
但由于档案所涉及众多的敏感信息,我们在对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安全的验收中就尤其要对数据的保护与系统的防护能力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把握。
需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电子文件真实性校验,防止篡改;同时,部署防火墙、加密存储等系统,保障数据传输与存储安全。数字档案馆验收中,特别核查了“新技术融合”成效,确认系统通过智能开放鉴定、保管期限划分等功能,提升了安全防护水平。
将数据本地备份与异地容灾备份合理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数据的“失而复得”。档案馆在验收时,除了核查备份策略与恢复测试记录,还要求备份频率符合行业标准,避免因单点故障导致数据丢失;部分项目甚至要求每日增量备份,关键数据实时同步至云端。
需制定数据访问权限、隐私保护等管理制度,并通过培训确保执行。某高校项目验收后,万林科技对其工作人员开展系统操作培训,强化“高效应用+安全管理”的双重要求;部分单位还要求定期开展安全审计,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通过对数字化档案馆的三重“合格”——即功能达标、数据合规与安全合格的全方位验收,既能有效的保证了其对外的技术服务可靠性、对内的数据可控性和可靠性,又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其所蕴含的价值,从而最终实现了档案资源从静态的存储到动态的赋能的高质量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