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背景与制定意义
《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GB/T 18894-2016)是我国档案管理领域的重要国家标准,其出台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深化政务服务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本规范适用于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在公务处理时生成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其他活动所涉相关管理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参照本规范执行。
规范制定的主要背景包括:
国家战略需求:响应《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推动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
法律依据: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关于"电子档案与传统载体档案具有同等效力"的规定。
实践基础:基于各地政务服务电子文件单套归档和电子档案单套管理试点经验。
该规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电子档案管理工作迈入法治化新阶段,为各行业各领域政务服务电子文件从形成办理到归档管理的全流程电子化提供了业务路径和操作步骤。
二、核心内容解读
1. 基本原则要求
- 规范确立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的三大核心原则:
- 真实性原则:要求电子文件作为"凭证"必须确保来源可追溯、内容未篡改、背景可还原。具体措施包括:
- 明确标注形成单位、形成时间、形成人等元数据
- 采用哈希值校验、数字签名等技术生成"数字指纹"
- 同步收集文件的形成背景信息
- 完整性原则:不仅要求文件内容完整,还包括相关元数据和关联文件的完整。具体要求:
- 文件内容无截断、乱码、格式错误
- 包含文件名称、类型、大小、创建时间等完整元数据
- 附件和关联文件一并归档并建立关联关系
- 可用性原则:确保归档文件在未来技术环境下仍可被读取使用。实现方式包括:
- 采用开放、不绑定软硬件的归档格式
- 建立格式迁移机制应对技术过时
- 遵循"3-2-1"备份规则(3份副本,2种介质,1处异地)
2. 管理流程规范
- 规范对电子文件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出了系统要求:
- 归档范围:明确应归档的电子文件门类包括:
- 声像类(照片、录音、录像)
- 网页类
- 文书类
- 专业类(列入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的)
- 科技类(科研、产品设计、项目建设等)
保管期限:依据电子档案的重要程度与使用价值,科学合理地设定保管时长。如此,既能保障档案长期具备可用性,又可有效避免资源的无端浪费。
分类方案:依据内容和形式制定科学分类方案,便于检索利用,并纳入单位统一的档案分类方案管理。
技术标准:规定了各类电子文件的归档格式要求:
- 电子公文正本、定稿应以版式文件格式(PDF、PDF/A)归档
- 其他文件可采用RTF、WPS、DOCX、JPG等通用格式
- 特殊类型文件(如VR会议记录)需开发专用元数据标准
三、实施要点与挑战
1. 组织保障要求
规范要求各单位:
- 将电子文件归档纳入信息化建设规划
- 明确形成部门、档案部门、信息化部门等职责分工
- 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和专业人才队伍
2. 技术实现路径
- 基础设施:需要建设包括:
- 局域网、政务网和互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
- 中心机房、系统硬件、基础软件
- 安全保障设备和中间件等
- 系统建设: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应具备:
- 支持多门类电子文件管理
- 实现全流程电子化操作
- 确保系统安全可靠
3. 面临的主要挑战
- 真实性维护:电子文件易被篡改且修改痕迹难察觉,需通过技术与管理手段双重保障。
- 长期保存:需应对技术过时、存储介质老化等问题,建立格式迁移和载体更新机制。
- 法律效力:虽然电子档案与传统载体档案具有同等效力,但在司法实践中仍需完善证据认定规则。
四、政策影响与展望
《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的实施对我国档案管理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 提升管理效率:促使档案工作告别传统模式,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进,为档案管理注入新活力,开启高效便捷的档案工作新局面。
- 提升管理效率:电子文件单套制归档可显著降低管理成本,据测算某省级档案馆五年可节约硬件投入约1200万元。
- 促进信息共享:规范了政务服务电子文件归档,为跨部门信息共享利用奠定了基础。
伴随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的先进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应用,电子档案的管理将越走向安全性更高、智能化的方向。规范也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新型电子文件(如数字孪生模型、VR会议记录)的管理需求。